返回 第29章 盘古开天(一)  重生之似水流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壁落小说]https://wap.biqul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29章 盘古开天(一) (第1/3页)

    把校园音乐节,生生搞成了公司的新闻发布会,这绝对是头一次见。

    而且,这个发布会是如此特别,如此魔幻。

    怎么说呢?

    前面的摇滚表演,还有那段像西方脱口秀一样的开场和铺垫,也许正中年轻人的下怀。

    不过,对于成年人来说,着实有点过于浮躁。

    可是,如果套用年轻人的价值观和行为表现,又不是那么不能接收。

    反正就是,说不上来的感觉。

    至于后面那段关于三石公司的宣言,倒是颇得成年人的喜欢和认可。

    却是反过来了,年轻人又会认为有些过于老派。

    这不就……

    夹生了吗?

    好像谁都讨好了,又好像有点那么不完美。

    当五个小伙伴结束宣言下台,记者马上围了上来,各种五花八门的问题接踵而至,话筒都能怼到脸上。

    于是,齐磊急中生智,向某个方向一指,“下一个大新闻!!”

    “这么出息的儿子是怎么养成的,请去采访几个爹!”

    几个爹一听,脸都绿了。

    徐文良本能地调头就想躲,可是唐成刚却一把拽住徐文良的胳膊,牢牢的就给他摁那儿了。

    记者们眨眼而至,话筒就怼上来了,齐国君、唐成刚不着痕迹地往边上退了半步,倒成了徐文良首当其冲。

    就见徐爸脸色青一阵色一阵,既紧张,又无语。

    突然神来之笔,“尚北是鱼米之乡,大家可以到尚北走走看看,投资旅游!”

    “另外,尚北农产品可以在京城、魔都等地的北方大超市买到,欢迎大家尝尝我们黑土地的味道!”

    记者:“……”

    可算找着根儿了。

    老的和小的一个品性:上来就打广告的呢!?

    可是,也就这么一句话,播出去之后,徐文良那些又是述职,又是调离的危机,便化于无形了。

    ……

    ——————

    齐磊和小伙伴们已经悄然逃离,和张洋、寇仲琪,还有李玟玟等人汇合,远远地看着几个爹被围,偷笑不止。

    “有爹真好,关键时刻还能挡一挡!”

    唐小奕则是乖张,“打赌!老唐肯定也得打广告。”

    没人和他赌,因为这是肯定的。

    你以为齐磊《今日说法》上打广告跟谁学的?

    当年,唐爸塑料厂刚接手,尚北电视台本来要做一期下岗安置专题的节目。

    结果,老唐生生给整成了大型广告现场,所有塑料厂职工面对镜头都得来一句,“蓝光膜,那真是好棚膜!”

    所以,这都是有根源的。

    “上哪儿去啊?”吴小贱刚发问,就见前方黑压压一片。

    齐磊看去,登时一垮,“这回跑不了了。”

    那可不跑不了了,董北国、廖凡义、陈兴福,还有张路臣等等,一个个杀气腾腾的瞪着他,一副可抓着你的架势。

    董大校长皮笑肉不笑,“这是....准备上哪儿去啊?”

    齐磊灵机一动,“正要找您去呢啊!”

    董北国心说,这还差不多!

    “走吧,赶紧给他们解释解释,否则这几位都想把你解剖了!”

    这是实话,齐磊的这次危机公关,堪称一次非典型案例。

    啥叫非典型案例?

    就是偶然现象,一切都太反常了。

    可是,偏偏齐磊早就胸有成竹。这就值得研究了。

    齐磊知道今天是逃不过去了,必须给他们一个解释。

    看见傻龙正好出现在场地外围,“傻龙,过来!!”

    张显龙一看大校长和几个教授都在,屁颠屁颠地跑过来,“什么事啊?”

    齐磊,“把雏鹰班的都叫到新闻系教室。”

    张显龙,“……”

    齐磊则是回头对董北国等人赔笑,“一次解决,省着我和他们还得再絮叨一遍。”

    几个老人家才不管你絮叨不絮叨,“赶紧的!”

    这几天都把他们难出毛病了。

    要不也不能这么急,主要是全过程他们都是亲眼看着的。

    可是,亲眼看着都没看懂,就有点过分了。

    打击有点大。

    半个小时之后。

    新闻系2号教室,在校的雏鹰班成员全员到齐,再加上一帮老头儿,大眼瞪小眼儿地瞅着齐磊。

    好吧,还有张洋、李玟玟,徐小倩他们这些不相干的,以及脱离苦海的五个爹也来凑热闹。

    当然,连盯着音乐节的周小晗都被拉了回来。

    此时,外面隐隐还能听到音乐节的歌舞欢腾,廖凡义却有点等的不耐烦了。

    “可以开始了吧?”

    齐磊呲牙一笑,“别急。”

    看向雏鹰班的几个大一新生,“讲几个传播学理论哈,一会儿用得着。”

    “第一个,【两极传播】和【意见领袖】。”

    廖凡义想吐血,都等着呢,你在这讲基础理论?

    刚要阻止,却是董北国来了句,“也,也挺好!”

    “对一众学生训诫,都认真听哈!学过的也巩固一下。”

    廖凡义翻了白眼儿,是您老想先了解一下吧?

    几个爹倒是没什么,感觉挺神奇的。

    齐国君知道齐磊当了辅导员,可是对这个没什么概念,毕竟他又没上过大学。

    结果今天一看,我儿子都能给人讲课了?

    所以,几个爹听的也很认真。

    然后就....就三观崩了。

    是的,传播学是很容易崩三观的,因为很多常识一样的“我们以为”,可是从学术的角度来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儿。

    就比如说,【两极传播】,这是传播学的一个基础概念,不管是日常考试还是考研,一个议程设置,一个两极传播,几乎必考。

    而它的定义就是颠覆普通人认知的。

    那就是:

    普通人都认为自己是从媒体,也就是传播媒介直接接收信息。

    一个新闻,媒体报道出来,我看到了就接收了。

    其实,于大多数人来说,不是!

    就像齐磊对柳纪向说的,“他连信息传播的流程都没搞清楚。”

    实际情况是:信息不是从媒介直接到受众群体,要通过一个“中介”。

    这个中介就是——【意见领袖】。

    既可以清晰领会解读媒介的信息,又可以让受众信服以及传达信息的中间人。

    也就是:媒介——意见领袖——受众。

    打个比方,《流年》在月票榜、销售榜排名靠前,这就是起点这个媒介向书友榜单推荐了这本书,传递了一个信息:“好书!赶紧看!!”

    可是,大多数书友对榜单的真实性是存在疑问的,再加上主观上的因素,“好不好看,得我自己说了算,起点推荐的烂书居多。”

    人们更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媒介推荐。

    也就是,大多数书友不信任起点,而要自己去验证。

    但是,书友验证的过程,大多数人不是直接点开内容去品读,太浪费时间。

    第一反应是,看是否精品、荣耀值多少、出圈指数多少,、综合评分多少,然后书评区的书友评价如何。

    那么这些数据,以及书评区一篇中肯、客观的帖子,就成为了中间人。

    这些东西,比起点的榜单更有说服力,这就是【意见领袖】。

    【两极传播】认为,信息根本就不是从媒介到受众,而是从一极传播到另一极。

    也就是,从【媒介】到【意见领袖】,再从【意见领袖】传播到【受众】。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包括央妈在内的很多官媒新闻,普通人都看不懂,谁会见了谁,上面发了哪哪文件,看了半天,也不理解。

    最后得出结论——无趣,导致很多人都不看央妈新闻。

    其实,即便用通俗能懂的方式报道,传播效果也都差不多。

    可是,别担心,央妈的新闻是肯定能传到你身上的。

    是要通过意见领袖去解读,转化成普通人能懂的形势,最后到达受众。

    齐磊大概地解释了一遍,“至于为什么会出现意见领袖?为什么意见领袖比直接传播效果好?这涉及到【第三人理论】,一会儿再说。”

    “啥叫第三人理论?”

    寇仲琪是个急性子,你别一会儿再说啊,现在就说!

    廖凡义在底下听的实在是烦,你先给我分析案例不行吗?还得让我在这听理论基础?

    寇仲琪一发问,廖凡义突然来了一句,“董校长是个好人。”

    董北国一愣,怎么扯我这来了,皱眉假意呵斥,“少拍马屁!”

    大伙儿登时低声一笑,缓解了一下气氛。

    结果,齐磊和陈姥爷一听廖凡义这句,就明白廖凡义在干什么。

    两人登时交换了一个眼神儿,然后起身出了教室。

    就站在教室门口,开始交谈,“董校长真是个好人啊!”

    屋里的董北国一挑眉,突然感觉这个马屁更中听呢?

    无语苦笑,“你们这帮人啊,瞎夸什么夸?”

    已经不是马屁,而是界定为“夸讲”了。

    大伙儿又笑,也看得出来,董校长和之前对廖凡义的态度明显不同了。

    然后,就见齐磊和陈姥爷回到教室,和廖凡义三个人一摊手,“这就是第三人效果!”

    董北国:“……”

    没懂!!

    其他人也没懂。

    没懂就对了,有了前面这个小实验,一说就懂了。

    陈姥爷干脆帮齐磊上课,“这么说吧,如果说媒体是【第一人】,受众是【第二人】!”

    “董校,你是不是觉得,信息传播最高效的渠道是从媒体到受众?,也就是从第一人到第二人?”

    董北国点头,“那肯定啊!”

    陈姥爷,“不是!”

    董北国,“不是?”

    “对!不是!”陈姥爷道,“这只是一种错觉,就像两极传播里说的一样。”

    “事实是,当第二人【受众】接受第一人【媒体】信息的时候,总是带着怀疑态度。”

    “也总是认为自己是最清醒的,而别的受众远没有自己认识的清晰、理解的全面。所以,信息的影响一定是别人比自己大。”

    “也就是说,只有少部分人(第二人)会从【第一人】获取有效信息。”

    这时,张路臣开口了,“这是个心理学效应,根源在于人都是想听到真话的,也就是真实的评价,可又在潜意识里想得到夸奖。”

    “所以,当别人(第一人)当面夸奖你的时候,你(第二人)潜意识里,会怀疑这是不是真话。”

    “就像廖老师夸董校,董校第一反应就是这是拍马屁,不是真话。可是,董校喜欢这样的夸奖。”

    “于是,当齐磊和陈教授(第三人)夸讲的时候,你认定这是真话,因为他们是在你不在场的情况下做出的评价。”

    “这就是【第三人理论】,既满足了听真话的需求,又满足了被夸奖的需求。”

    “应用到社会传播的时候,就是媒介(第一人)向你(第二人)传播一个信息的时候。”

    “你也天然的会怀疑第一人的动机、真伪,甚至你对信息已经做出判断,也会存在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群体认知的潜意识不确定。”

    “这个时候,就需要第三个人来佐证第一人的信息,以及你的判断。”

    “这也是为什么会出再【两极传播】的原因,更是为什么意见领袖会成为中间人的原因。因为,意见领袖就是【第三人】!”

    “可以同时满足真话和夸奖的需求。”

    众人纷纷点头,要是张路臣直接说理论,可以模棱两可,但是有了前面的小实验,就好理解得多了。

    就是董北国脸上有点挂不住,“我才不愿意你们夸我呢!”

    大伙也不说破,嘴硬罢了。

    这时,张路臣继续道:

    “【第三人】!才是左右信息导向的关键。”

    “再说直白些,我们日常信息的接收,其实都是被【第三人】左右的。”

    同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biquluo.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