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55章、皇帝来到了他忠诚的山东  靖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壁落小说]https://wap.biqul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255章、皇帝来到了他忠诚的山东 (第1/3页)

    在三年前,朱厚熜对于漕运一事的理解还比较浅,只认为大明体系之内的这漕运,大抵也就是百万漕工衣事所系。

    但现在不是三年前了,朱厚熜不再那么想当然。

    从通州启航之后,朱厚熜乘坐的皇船缓缓行驶于会通河之上。

    “永乐年间重凿时,水脊在济宁。蒙元重海运,这四百余里会通河渐渐废止。昔年济宁同知潘叔正上疏请浚会通河,太宗令工部尚书宋礼办成此事,方有今日局面。”

    陪伴在朱厚熜身边的,是在那批参策离京后补入内阁的原工部尚书李鐩。

    他揣摩着皇帝专门带上他的用意——之前就有御史巡水天下,国策会议上确定的第一批三年国策里就有清查天下水患水利一事。

    这一回皇帝要沿运河南下,途中要去凤阳和泗州祖陵,李鐩已经做了一个多月的准备工作,方便随时回答朱厚熜的一些问题。

    朱厚熜果然开口问了:“如今漕船缺数好点没有?”

    “回禀陛下,已经好多了。”李鐩心里打鼓,“昔年刘六刘七贼军攻济宁,焚漕船一千二百有余,漕船缺数一度逾三千二百。清江、卫河诸厂一年虽可造办大小漕船近千,然或遇风浪沉溺,或有运军盗卖,或老旧不堪再用。正德十六年陛下登基时,缺数是两千。这三年来,缺数已经降到了一千二百余。”

    在这位面前,李鐩不敢隐瞒,所以把漕运官兵盗卖漕船这种情况也说了出来。

    朱厚熜点了点头,没做什么评论。

    这是不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自然是。

    但相比较于经大海转运粮饷的过程之不可控,运河毕竟还位于陆地上,有沿岸的监察。

    定都北京,就不得不面对诸多物资要稳妥供应北京所需这个大问题。

    但这条运河的问题,也远不只是它本身。

    朱厚熜想先亲自看一看。

    船行于北直隶境内,这一程不是朱厚熜的重点。

    他不是专门来游玩的,也没有在这里就登岸去看看民生的意思。

    没必要。朱厚熜不是自小在皇宫长大的人,来自五百年后的他在脑子里早有许多画卷,比唐寅他们在广东画的更丰富。

    他登岸去体察民情,反而是扰民。

    坐在船上,偶尔看看运河两岸及河道的情况就行。再有时间,召来随行的臣子问一些情况便是。

    皇帝甚至一直没下船。

    每天快入夜时,皇船会靠泊在码头。

    会有当地的官员和士绅代表等候在那,朱厚熜也就是在船头甲板上露个面,问几句场面话、勉励一二就作罢。

    船造得不算大,朱厚熜也不嫌就睡于船上会显得逼仄。

    但文素云和朱载垺这一大一小就很不得劲了。

    经过最初半天的新鲜,两人其实都盼着到岸上玩一玩。

    用膳也简单,出了宫,朱厚熜也不让她们讲那些规矩,就一起围着小圆桌吃。

    “想说什么,说。”

    瞥了一眼文素云之后,朱厚熜嘴角微翘地开口。

    “……没,没什么。”文素云觉得陛下这是在赶路,他没心情玩——湖广还有叛军呢。

    朱厚熜自然明白她的心思,笑了笑就说道:“再忍几天,到了临清,要留些时日的。知道临清吗?”

    ……

    临清位于山东境内,这是何许地方,文素云自然是知道的。

    如果套用后来的说法,此时的大明有三个人口超过百万的超级城市:北京、南京、苏州。

    再后面排,则是人口近百万的几个一线城市。这些城市里,杭州、扬州、广州、开封、西安等等在后来都非常有名,但其中也挤进去了一个山东临清。

    在大明,整个山东最繁华最发达的城市,是临清。

    因为运河。

    而如果算上流动人口,临清很可能长期处于人口过百万的状态。

    整个山东,临清出了全山东一半以上的举人。

    临清的粮仓可储粮三百余万石,是此刻整个大明最大的粮仓。

    而设置于临清的钞关,每年可以收上来的税银,也冠绝整个大明。

    要明确一点来说明的话,商税这一块,临清钞关的税收收入比整个山东省都高,占到全国课税额的接近四分之一。

    用朱厚熜熟悉的段子来表述的话,临清是此时还没出现、但后来闻名于世的西门大官人的故事发生的原型地。

    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

    十月十二,朱厚熜即将抵达临清。

    临清是东昌府辖下的州,临清州城本身就不小了。城墙周长九里有余,比它的上级府城还大。

    但由于运河带来的经济效应,从弘治初年起,临清城西一直到西边的运河两岸就住满了人。刘六刘七起义时,为了保护好临清,又修筑了外围的边城。

    时至今日,临清州城的面积实际上只有整个临清城区面积的大概四五分之一。

    李东阳昔年经过临清时留下了一首诗:

    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

    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

    折岸惊流此地回,涛声日夜响春雷。

    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樯万斛来。

    现在崔元和李全礼只感觉对于皇帝将来在此停留七日的安全操碎了心。

    人多,流动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biquluo.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