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十七章 滁,大熟(求首订)  大明第一臣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壁落小说]https://wap.biqul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八十七章 滁,大熟(求首订) (第2/3页)

天灾人祸之下,卷输了,家破人亡。不得不去庙里当和尚,脱离主流社会。

    如果不是红巾起义,或许日后他就是寺庙里身形佝偻,眼神浑浊,带着满腹凄凉的孤独老僧,槁木死灰一般活着,无声无息地死去。

    朱元璋差不多该是最知道民间疾苦的皇帝,正因为如此,他才疯狂分地屯田,把心思都用在了粮食上面。

    只不过这还不够!

    “李先生,田分了,粮食收回来,下一步就是田赋,咱们还要把田赋收上来,才能养活兵马。该怎么收田赋,可是更大的学问!”朱元璋趁着休息的时候,跟李善长聊着。

    老李用力点头,他也明白朱元璋的心思,自己在这个团队里,虽然很累,远不如在元廷做事那么自在,但却别有一种满足,甚至有时候还会突然冒出一些不大不小的惊喜。

    就比如这一次的田赋征收。

    其实还在春耕的时候,张希孟就安排人下去了解情况。

    那一百多个学生,更是被张希孟派去了村子踏查,没错,就是一步一个脚印,每个村子,每个家庭,都不放过。

    这种做法,简直让李善长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他实在是无法想象,一个衙门,一个官府,能把事情做到如此细致的地步!

    张希孟要摸清楚每一个村子的情况,然后汇总到他的手里,而这份资料,就会成为接下来征收田赋的依据。

    不管政策制定如何用心,总还是会有漏洞,只有靠着人的努力,才能无限接近完美。

    其实前面提到过,均田不可能在一个县,一个府内平均。

    均田的单位,其实是一个个的自然村。

    出了村子,离家几十里,几百里去耕种,根本不现实。

    那是移民,不是均田。

    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铲除了豪强之后,在一个自然村里,每家每户,能得到的土地,大致平均,田地的产量,也不会相差太多。

    甚至谁家土地稍多,产量稍高,村民们彼此心知肚明。

    光看看粮囤大小,就一清二楚了。

    在这种情况下,征收田赋其实没有那么艰难,甚至说只要找对了办法,就能迎刃而解。

    方法是什么呢?

    就在于这一摞摞的踏查结果之上。

    张希孟随手拿起一份错字不少,但是还能看清楚大概意思的报告,向李文忠,还有几个学生讲解。

    “你们看,这个村子有一百八十多户,规模不小,经过预估,这一季夏粮的收成,应该在一石左右,他们的口粮田是三亩,流转田是十五亩,另外有不少桑麻田和鱼塘。”

    “譬如说一家五口,需要缴纳田赋的流转田就是七十五亩,按照估算,余粮也就是七十五石。按照我们的规矩,余粮二十石之内,缴纳半成田赋,超过二十石到五十石,缴纳一成,而超过五十石,需要缴纳一成五。”

    “也就是说,他们需要缴纳的田赋,是一石加上三石,再加上三石七斗五升,也就是合计七石七斗五升。我们定的最高一级税率是两成五,也就是说,如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