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壁落小说]https://wap.biqul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我的文学人生路 (第1/3页)
两级跳“硬着陆”入文坛
作家有“硬着陆”和“软着陆”两种区分。
“软着陆”是上小学、初中、高中再到大学……沿着铺满鲜花的道路走向成功;“硬着陆”是连降落伞也没有,从飞机上两眼一闭跳下去。“硬着陆”也有成功的,但成功的少。我的“硬着陆”不是一次性着陆,是两级跳,所以没有摔死。
一次是跳进了红学界,然后从红学界的台阶上跳进了文学队伍。如果一个高中生拿着《康熙大帝》走进出版社,也许编辑看也不看就塞进废纸篓,但是红学会的会员拿着《康熙大帝》给编辑看,人家可能就重视一些。过去无论在出版界还是在报界,我都没有杯水之交的朋友,没有这种交往,凭什么要出版社相信你?所以必须要有资格。
我的头脑很清醒,没有大学文凭,也不可能取得大学文凭,要想自己闯出一条路来,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长。我参军那会儿,部队在深山沟里,铁丝网圈套住了,不接触市井,也没有爱情生活,只能读历史。我研究的是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因为那段历史比较复杂,别人不愿意研究,我就想如果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也很好。直到现在,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中,明清都有了相对完整的研究系统,两晋南北朝还是薄弱环节。
真正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契机就是红学会。我从小对《红楼梦》感兴趣,连续写了一些见解独特的论文。后来引起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的重视,他把我的论文刊登在《红楼梦学刊》上,吸收我为全国红学会会员。
我进入红学界后,冯其庸对我说:“你有写小说的才能,你形象思维很好。”他的话激发我从“二楼”往“一楼”跳。“硬着陆”没有降落伞,跳得低一点就行了,需要找个平台。事实证明两级跳的这种思维方式是科学的。
冯其庸是我的良师益友。我觉得,我和冯先生的关系就是“私淑弟子”,他看得起我,我也佩服他,但没有业务上技术上的指导。
1982年,我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红学会第三次《红楼梦》学术研讨会,一些专家、学者谈到康熙皇帝,就有人感叹,至今尚未有一部描写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的文学作品,实在遗憾。我就大胆地冒了一句:“我来写!”
1978年我从部队转业,到一个县级宣传部当科长。我自己写的东西不是很多,但是我工作做得很好,几个同志都做得很好,在地区、在省里经常获奖。在这种情况下,我利用业余时间写作。但是也有问题,一是我比较穷,每月五十二元工资,稿纸买不起,就用公家稿纸写,用得不多,顶多三十本。二是家务事多,需要养家糊口,白天还要上班。我们宣传部长对我觉察以后,就批评说,有的同志上班带孩子,用公家稿纸写自己的稿子。这事儿我不认为他批评的错。
读者爱你,拥有一切
创作生活是非常艰苦的,没钱买空调,买电扇,我就在桌子下放个水桶,把两条腿放进去,这样既凉快,又防止蚊虫叮咬。冬天夜里写到凌晨两三点钟,实在瞌睡,就用烟头烫自己的胳膊,驱赶疲劳,清醒神经。当时写完《康熙大帝》第一卷时,我因为过度疲劳得了“鬼剃头”,女儿摸着我的头说,这一块像尼加拉瓜,这一块像苏门达拉,这一块像琉球群岛……
当时的黄河文艺出版社(后来的河南出版社)听《南阳日报》的编辑说,有人在写康熙大帝,就找上门来了。之前冯先生就对我说过,你尽管写,不要考虑出版社。当时黄河出版社的王汉章和顾仕鹏找到我,在这里搞了两天,测验我的历史知识。半天看稿子,一天半的时间两个人在那里提问题。顺治、康熙、乾隆……从穿衣吃饭、出行车马、皇祖关系、满汉矛盾到生活习俗、人情世故……全问到了。后来我问他们,问这些干啥,他们说我们得知道你能写不能写,我们知道你研究红楼梦,不知道你形象思维怎样。我问结果怎样?他们说你对答如流。
我的古文底子很好,不是单纯从课本上学,也不是读《古文观止》。这些书对我也有益处,但我是从碑帖上,从古庙里读生古文读出来的。这在学术界称为“黑老虎”。所以读明清人笔记,可以像读报纸一样读下来。当时我自己也不知道读生古文有多好,但是我具备这种能力,后来读清史,读康熙乾隆的资料,就非常容易。我以一年一卷三十万字的速度投入创作,把清朝康、雍、乾盛世一百三十多年间的既空前辉煌又行将没落的历史画卷,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我对中国古典文学和经典著作涉猎了不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我没看过的不多了,世界经典没看过的不少,但是看过的也不少。我自己写东西的时候,按经典的标准审视我的创作,所以说我有一定的自信。现在的目的达到与否我不敢肯定,因为看自己的作品常常不那么公道,但是读者是不会错的。我对自己的形象思维方面,有一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biquluo.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